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几年前我在巴西利亚大学教汉语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满面虬须的怪科学家跑来蹭课。他是巴西农牧研究院(EMBRAPA)的研究员,专攻棉花的基因。我问他为什么要学汉语,他说在他的研究领域很多竞争对手来自中国,因此需要掌握汉语了解他们的研究动向。在我葡萄牙语还不甚灵光的时候,此人曾手舞足蹈了将近一堂课才让我大概明白了他正在做的课题:从亚马孙丛林里某种以蛛丝的韧性著称的怪蜘蛛身上提取出蛛丝基因弄进棉花里面,让棉花纤维变得跟怪蜘蛛的蛛丝一样坚韧无比。想到我以后穿的纯棉T恤没准会和怪蜘蛛是亲戚,我只觉得后脊梁跟看了恐怖片一样小小地冰凉了一下,遂以汉语很难学为由将怪科学家劝退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忘记了这么一个富有喜感的场面,直到我在埃利克•奥森纳的《棉花国之旅》里再次看见不知是不是同一个怪科学家的巴西农牧研究院研究员在向作者炫耀巴西蜘蛛和棉花的伟大婚约。

平日里很难找到什么样的由头能把马里、美国、巴西、埃及、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和法国这七个横跨五个大洲(如果把南北美洲分开的话)、发展程度极度悬殊、宗教和文化习俗千差万别的国家连缀到一起,一看《棉花国之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无论是鼎鼎大名还是略显生僻的国家都是重要的产棉国,在一个被称为“全球化”的时代,这些国家经济动脉之中的某一根已经和周游世界的棉花的命运捆绑在一起,而作者埃利克•奥森纳的使命则是试图去倾听世界各地棉花的窃窃私语,把它们所讲述的故事传达给读者,因为他坚信:“每种原料都是一个小小的宇宙,有她的秘密,她的语言,她的战争,她的居民。每种原料自说自话,用自己的方式向全球诉说着。”

坦白地说,我是一个经济盲,正常情况下与其让我看一本经济类的畅销书还不如让我啃一本深奥无比而且还译得漏洞百出的文学理论大部头。但这本《棉花国之旅》则不然,它的宗旨虽然也是以棉花的培育、生产、加工、贸易作为一扇窗口来细究“全球化”对各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带来的彼此牵连的影响,对马里“野蛮的私有化”、美国政府给棉农的高额补贴、巴西的“透支未来”、埃及尴尬的土地政策、乌兹别克斯坦的前苏联印痕、中国的低成本生产大军、法国靠产品高端化进行的自救等或荒诞、或不公、或悲喜交加的现象做出了视角独特观察和分析,但与其他经济类读本不一样的是,作者埃利克•奥森纳不愧是身披一身超昂贵制服和佩剑的法兰西学院院士,《棉花国之旅》之中的经济问题探询完全融入了作者快乐而奔溢的行文之中,使得这本书看上去更像是一本棉花主题的物质交通史、一本遍扯人文地理的环球游记甚至是一本老年版“丁丁历险记”式的传奇故事。

之所以能够有这么欢快的阅读效果,首先当然是和埃利克•奥森纳对书中所涉及到的七个产棉国都亲身溜达了一圈大有关系,书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人气,上至各国政要、业界大佬、怪科学家,下至棉农、劳工、贩夫走卒,无一不被作者描述得像一个个棉桃一样活灵活现;而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埃利克•奥森纳有着普通经济类读物的作者难以企及的人文素养和精湛的文笔,在写到埃及亚历山大港的时候,他可以大段追忆并引用20世纪初期生活在亚历山大港的希腊语诗人卡瓦菲斯,在写到乌兹别克斯坦的时候,他又顺手把中亚复杂的民族迁移史在行文中牵带了出来。当然,有些时候,学养深厚的埃利克•奥纳森也会流露出些许旧大陆文化大国的老牌贵族气兼冷峭的傲气,特别是在面对新大陆国家的时候。

中译本的译笔还是颇为流畅的,只是在些许涉及到法语之外的典故和特殊用语的时候,译者因缺乏相关语种的知识积累而出现了一些小差错,比如把西班牙征服新墨西哥的殖民者科尔特斯的名字译成了“克里奥尔地区”、把巴西所崇尚的“未来”(o futuro)翻译成了“哦,未来”(o是个定冠词,相当于英语的the,不是感叹词“哦”)等等,不过都无伤大雅。

最后,忍不住再说一句读这本书觉得愉快的原因。作者在世界袜子生产重镇兼西施故里、中国浙江诸暨市大唐镇违规溜达了一圈之后,回到巴黎请他的法兰西学院“同袍”程抱一老爷爷用中国书法写了一个斗大的“袜”字放在了书中,每每翻到这个巨大的“袜”字,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著名的西施穿着网眼黑丝袜的穿越场面,阅读过程顿时变得更加神清气爽。

《棉花国之旅》 作者 埃利克•奥森纳  新星出版社 2009.3
话题:



0

推荐

胡续冬

胡续冬

0篇文章